杭州市休闲发展促进会

老杭州的记忆:浣纱路原来是条河

来源: 钱江晚报

说起浣纱河,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因为现在的杭州地图内,并没有一条名为“浣纱河”的河流,只知晓“浣纱路”。但在老一辈杭州人的记忆里,它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河流。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浣纱河。

最近,下城区命名了一条新的道路,名字叫忆浣弄。东起延安路599号,西至直戒坛寺巷,长142米,宽5米。看这概况,就能猜到这是一条浅浅的小弄堂。

为什么叫忆浣弄呢?因为这里原先是浣纱河流入运河的终点,为了纪念这段往事,所以把这小弄堂命名为忆浣弄。

说起浣纱河,如今的人大概只知道那条浣纱路了,浣纱河已经消失多年,估摸只有一些老杭州们还能依稀回忆起当年浣纱河边杨柳低垂,小桥流水人家的盛景。



浣纱河,原来是一条“黄金河”

浣纱河曾经是杭州历史上的一条非常重要河流,古称清湖河,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钟毓龙《说杭州》有载:“考隋筑城以前,已有清湖镇,则此河之开盖甚古矣。”

西湖水经浣纱河流入杭州城内,从西湖涌金闸流出,经开元路折北,沿今龙翔路、东坡路向西北方向流,至武林路小车桥处折北,沿武林路东侧一直北流至武林门入运河,流经古时杭州城人口最集中、经济最繁荣的地段。千百年来,谱写了历史更替的不朽篇章,恢宏的景灵宫、太乙寺宫;杭州府、钱塘县等府衙;太学、南宋贡院等均设在浣纱河边。

浣纱河上游有涌金池水、运司河、涌金水门河、小西河;下游经西大街(今武林路、体育场路)至武林门流出城区。浣纱河的运司河(今劳动路段),涌金池水(今涌金路段)、三桥址河(今定安路、惠民路段);下游的东浣纱河(北段折东至众安桥段)。它们分别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先后填塞筑路。

河为啥变了路?改建防空隧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只有少数工厂有废水处理系统,民用污水就直接排入河道,浣纱河成了主要排污河道之一。由此,河里的水越来越臭,毛主席指示“深挖洞,广积粮”。

当时的城市管理者想,这条河反正已经成了臭水沟,填填掉,底层做排污沟,中间做成防空洞,上面又可以铺马路,开汽车,不就“一举多得”了吗?于是,70年初,杭州市里掀起了一场“填没浣纱河,改建防空隧道”的群众运动。

从涌金门开始,一直延伸到武林门。先将涌金门闸门的水源“闸断”,这样,通往西湖的河口就堵塞了,然后,用抽水机将剩余在河道中的水抽干。但是,河道底床仍然有淤泥,且积沉很深,难于施工。于是全市机关、学校、企业等的干部、员工、师生轮流到浣纱河来挑泥。

80年代以前,上级下个命令,各行各业的人都到浣纱河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他们用锄头、扁担、畚箕之类工具,除了市政工程处主力军和义务劳动者之外,还有临时工,工资八角钱一天,俗称“八角头”。那时只有一辆挖掘机,河道中的淤泥很难清理掉,需要手工整治河道,将挖出来的淤泥,运到古荡、文二路,填平了那里湿地的沟塘。

浣纱河填没后,分成上、下二层,下面那层仍然是污水排泄系统,供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中间那层就是防空洞,最上面的地表则是公路,也就是今天的浣纱路。至于说浣纱河防空隧道,开始时就闲置着,后来也没有派过战备用场。

浣纱河就此湮没,而如今的浣纱路已是城市的主干道,车流众多如过江之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