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休闲发展促进会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复兴

来源: 旅游学刊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同时亦是传承、恢复与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凋敝、文化衰落、传统消解等问题是文化振兴实践所需要解决的困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化力量,乡村旅游究竟能够对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哪些可能?本期笔谈旨在关注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探析消费者与乡村文化商品、乡村建设与建设乡村、游学及全域旅游中的乡土与文化、乡村旅游与民俗主义等概念之间的联系,试图就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复兴提供多视角、多维度、多元化的探索。

旅游凝视作为经典理论,依然是辨识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复兴的一把钥匙。旅游循环凝视与乡村文化修复存在耦合关系,意味着客源地与目的地间的长效循环。在旅游循环凝视下,东道主利用地方经验,不断更新本土文化,塑造出适应现代社会的乡村新文化,巩固文化自信的内生机制。周星教授透视乡村旅游中特意营造的民俗主义现象,认为这恰好是乡村文化复兴的契机和路径,乡村旅游真正的生命线乃是乡村性,如何保持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乡土个性以及农家生活方式的质朴性,则是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王宁教授关注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归结为乡村文化复兴的因素,继而从消费者赞助的视角,指出找寻“乡村文化”商品的买主(消费者)是借助旅游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关键点;彭兆荣教授从乡村景观、移动性、现代性等背景出发,关注游学中的乡土与社稷的认知体验,认为无论古代游学还是当今研学皆被视之为一种学习和体验的途径和方式,乡土旅游不只是了解中国、回归乡土的一种方式,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麻国庆教授从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观念着手,提出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要凸显村落的多重空间、要避免传统“现代性”理论的束缚,他认为当下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张士闪教授认为全域旅游为文化共享提供了保障,从社会实践层面考察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发现其所蕴具的“旅游革命”性质,倡导以经济利益为体、文化共享为魂,立足中华文化的本位,建设主客共享的共同家园。